应加强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文件的管理,明确数字化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工作文件的整理、归档、移交等管理要求。档案数字化外包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如需外包,档案部门应从企业性质、股东组成、安全保密、企业规模、注册资金情况等方面严格审查数字化加工企业的相关资质;按照GB/T20530-2006第5章的要求评估数字化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力;从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程度等方面考查加工企业的管理能力。档案部门应指派专门人员参与纸质档案数字化外包业务的监督、指导,完成质量监控、进度监控、投资监控、安全监控和协调沟通等方面的工作。档案数字化的合理规划。江苏会计档案数字化模式
扫描分辨率应不小于200dpi。如文字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时,建议扫描分辨率不小于300dpi。如有COM输出、仿真复制、印刷出版等其他用途时,可根据需要调整扫描分辨率。需要进行COM输出的档案,扫描分辨率建议不小于300dpi;需要进行高精度仿真复制的档案,扫描分辨率建议不小于600dpi;需要进行印刷出版的档案,可结合档案幅面、印刷出版幅面、印刷精度要求等选择合适的分辨率。存储格式纸质档案数字化图像长期保存格式为TIFF、JPEG或JPEG2000等通用格式,图像压缩率的选择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定。江苏会计档案数字化模式纸质档案数字化外包原则。
各单位应根据档案的珍贵程度、开放程度、利用率、亟待抢救程度、数字化资金情况等因素统筹规划、科学开展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纸质档案教字化工作的开展应遵循1SO/TR13028和GB/T20530提出的要求和建议。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数字化前处理、目录数据库建立、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等。应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确保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质量。纸质档案数字化应遵循档案管理的客观规律,真实反映档案内容,很大程度地展现档案原貌。纸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应保存数字化项目信息、技术环境、数字化各类技术参数等方面的元数据。元数据元素的确定应符合ISO/TR13028提出的要求。应加强纸质档案数字化各环节的安全管理,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加工涉密档案时,应按照涉密档案相关保密要求开展工作。
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如需外包,档案部门应从企业性质、股东组成、安全保密、企业规模、注册资金情况等方面严格审查数字化加工企业的相关资质;按照GB/T20530-2006第5章的要求评估数字化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力;从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程度等方面考查加工企业的管理能力。原则上应将确定为数字化对象的纸质档案全部扫描,不宜进行挑扫。如有不需要扫描的页面应加以标注。重新编制页号时,应在统一位置书写页号,且不压盖档案内容。应对没有页号或页号不正确的档案重新编制页号。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分辨率。
逐条对挂接结果进行检查,包括目录数据与纸质档案数字化图像对应的准确性、已挂接数字图像与实际扫描数量的一致性、数字图像是否能正常打开等,发现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应对目录数据进行验收,主要包括数据库中各条目的内容、格式等的准确程度、必填项是否填写等。应对元数据进行验收,主要包括元数据元素的完整性和赋值规范性等。应对存储载体进行验收,主要包括载体的可用性、有无病毒等。验收完成后须经验收组成员签字。验收“通过”的结论,必须经相关领导审核、签字后方有效。档案数字化目录数据库。江苏会计档案数字化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与拼接。江苏会计档案数字化模式
验收内容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包括数字图像、档案目录数据、元数据、数字化工作中产生的工作文件、存储载体等。应对目录数据进行验收,主要包括数据库中各条目的内容、格式等的准确程度、必填项是否填写等。应对元数据进行验收,主要包括元数据元素的完整性和赋值规范性等。应对数字图像进行验收,主要包括数字化参数、存储路径、命名的准确性、图像的完整性、排列顺序的准确性、图像质量等。应对数据挂接进行验收,主要包括目录数据与其对应的数字图像的挂接的准确性等。江苏会计档案数字化模式
档案数字化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是传统档案管理向现代化、智能化迈进的关键一步。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元数据的创建和管理是关键内容之一。元数据就像是数字化档案的“身份证”,它包含了档案的基本信息、来源、结构、关联关系等关键要素。通过精心设计元数据方案,能够准确地描述每一份数字化档案。例如在博物馆的文物档案数字化项目中,元数据不仅要记录文物的名称、年代、材质等基本属性,还要包括其出土情况、修复历史、展览记录等丰富信息。在创建元数据后,要建立有效的元数据管理系统,对元数据进行更新、维护和共享。这样,当档案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或普通用户查询数字化档案时,元数据能够引导他们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