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废水(如有机磷、三嗪类)具有高毒性和持久性,电氧化技术能针对性断裂其关键官能团(如P=S、C-Cl键)。以毒死蜱为例,BDD电极在pH=3条件下处理2小时,脱氯率>90%,且产物急性毒性明显降低。优化策略包括:①添加Fe²⁺引发类Fenton反应(电-Fenton),加速·OH生成;②采用流化床电极增强传质;③控制电流密度(10-15 mA/cm²)以避免过度析氧副反应。实际应用中需关注农药转化中间体的生态风险,建议结合生物毒性测试指导工艺参数选择。电化学除硅技术解决地热系统硅垢难题。吸收塔电极除硬系统
钛电极是以钛为基体,通过表面改性处理制备而成的电极材料。钛作为一种具有高比强度、良好耐腐蚀性的金属,为电极提供了稳定的机械支撑。在电极制备过程中,通常会在钛基体表面涂覆一层或多层具有电催化活性的物质,如金属氧化物、贵金属等。这些活性涂层能够明显改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使其具备特定的电催化功能,从而在不同的电化学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在氯碱工业中,钛电极的使用大幅提高了电解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了行业的发展。钛电极的出现,为众多需要高效、稳定电极材料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为克服单一电氧化的局限性,常将其与光催化、臭氧氧化或生物处理联用。例如,电氧化-光催化(EO-PC)系统中,TiO₂光阳极在紫外光激发下产生电子-空穴对,与电生成的·OH协同降解污染物,对双酚A的矿化率比单独电氧化提高40%。电氧化-生物耦合工艺(如前置电氧化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可降低能耗,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此外,电氧化与膜过滤结合(如电化学膜生物反应器)能同步实现污染物降解和固液分离,但需解决膜污染和电极-膜模块集成设计问题。
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常含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如酚类、染料、农药),而电氧化技术对此类污染物表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在焦化废水处理中,采用Ti/SnO₂-Sb₂O₅电极可将苯酚浓度从500 mg/L降至5 mg/L以下,COD去除率达85%。对于印染废水,电氧化能同时实现脱色(降解偶氮键)和COD削减,如使用Ti/Pt阳极时,活性艳红X-3B的脱色率在60分钟内达99%。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需解决电极寿命(如涂层剥落问题)和能耗优化(如采用脉冲电流),目前已有模块化电氧化反应器用于电镀、制药等行业的中试案例。电极技术处理循环水无药剂残留。
循环水管道和换热器的电化学阴极保护可通过外加电流或牺牲阳极实现。以Impressed Current Cathodic Protection(ICCP)为例,钛镀铂阳极(寿命>20年)输出电流使碳钢管道电位极化至-850 mV(vs. CSE),腐蚀速率降低90%。设计需考虑:①阳极分布(每50米一组);②参比电极监控(Ag/AgCl);③绝缘法兰(防杂散电流)。某海水循环冷却系统中,ICCP技术使管道寿命从5年延长至15年以上。
循环水排污水的回用是节水关键,电化学-超滤(EC-UF)组合工艺可同步去除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铝电极电解产生的Al³⁺水解后形成絮体(如Al(OH)₃),通过吸附和电中和作用强化UF膜污染控制,通量衰减率降低60%。典型操作条件:电流密度20 A/m²,膜通量50 L/(m²·h)。某热电厂的零排放项目中,EC-UF使反渗透进水SDI<3,回用率从70%提升至90%。 循环水电极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河南源力循坏水电极除硬
电沉积Zn-PO₄涂层使清洗周期延长6倍。吸收塔电极除硬系统
含油废水常见于石化、食品加工等行业,其高COD和乳化特性使传统处理方法效率低下。电氧化技术可通过阳极产生的·OH和活性氧物种(如O₂⁻)破坏油滴表面的乳化剂,实现破乳和有机物降解。例如,采用Ti/SnO₂-Sb电极处理乳化油废水时,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且油滴粒径从10 μm降至1 μm以下。关键挑战在于电极污染(油膜覆盖导致活性位点失活),需通过脉冲电流或周期性极性反转(PRS技术)缓解。此外,耦合气浮工艺可提升油污分离效率,而低温等离子体辅助电氧化能进一步降低能耗。未来需开发疏油-亲水双功能电极材料以增强抗污性。吸收塔电极除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