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液制备标准操作流程(SOP)粪便应在粪菌库的特定一次性容器中现场收集;在粪菌库外收集,应将收集的粪便迅速冷却至4℃,6h内送至粪菌库:在粪便库中接受信息登记、粪便鉴定、称重、评估和处理,处理过程尽量保持在厌氧环境中。菌液制备后放置-80℃冰箱内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在菌液的使用当天,需放置37℃水浴箱解冻,解冻后的菌液必须在6h内使用完毕中1.菌液应在捐献后6h内,在厌氧环境下完成菌液制备(1A)2.菌液制备后放置-80℃冰箱内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1A)3.每个供体捐献的粪便除了制备菌液和常规筛查检测以外,必须留一份2m的菌液保存至少6个月,一旦出现异常具有可追溯性(1C)4.菌液必须注明供体信息代码、捐献日期、生产和出厂日期、有效期、剂量及存储温度等(2C)。制剂初幼菌群移植采用各种剂型形式进行移植。湖北消化系统菌群移植配型
特定菌群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方法,近年来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已经鉴定出多种有益菌株,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特定菌群移植中。这些有益菌株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然而,特定菌群移植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目前对肠道菌群的认识仍有限,尚有很多未知的菌株和菌群功能待研究。其次,特定菌群移植的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特定菌株的反应可能不同。此外,特定菌群移植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湖北消化系统菌群移植配型口服肠菌胶囊初幼菌群移植以肠菌胶囊形式给予初幼菌群。
供体的个人史:主要依赖访谈与问卷完成。作息规律,饮食健康,家庭和睦,无不良性习惯,无吸烟、饮酒、吸毒等嗜好和无药物成瘾;近6个月未接种过疫苗或参加药物试验。近6个月未接受纹身或出现皮肤破损。近6个月无热带地区旅游史。无胃肠道病变 和传染病家族史 。非孕 期,非月经期。供体的稳定性:依赖生化检查及粪便微生 物组测序完成 。每 8 周复查以上项目,符合上述要 求;每次捐赠的粪便均留样行 16S rDNA 测序,验证 菌群组成及多样性稳定。
制定标准如下。1.粪便采集:应采用无菌容器采集,粪便重量不少于100g,性状为Bristol评分标准中3~5分方为合格,立即进入菌液制作流程,或立即密封后2~8℃保存。2.制作流程:每次需取不少于50g粪便与无菌生理盐水以1∶3比例混合,充分搅拌混匀后过滤,从粪便排出体外至菌液制作完成应保证在6h以内,整个处理过程应在无菌环境下操作。每批次菌液应随机抽取5%进行冻存保留1年,用作使用后追溯。3.冻存与复融:菌液制备完成后放置−80℃保存,6个月之内使用不影响疗效;如放置−20℃保存,应在1~4周内使用。使用前放置室温复融,6h内输注;如使用水浴锅复融,则水温不得超过37℃。肠菌菌液初幼菌群移植使用初幼菌群的液体形式进行移植。
FMT的消毒隔离要求: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布维-狄克试验(Bowie-Dictest)。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实验室,使用紫外线消毒等。菌群移植可能成为改善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医疗手段之一。湖北消化系统菌群移植配型
初幼菌群移植为患有严重肠道疾病的婴幼儿带来新的希望。湖北消化系统菌群移植配型
培训管理要求(一)拟开展FMT技术的医师培训要求1.应当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过GCP培训并取得证书。2.接受至少3个月的系统培训,并在指导医师的指导下,参与20例以上FMT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适应证选择、供者筛选、制定方案、并发症处理、移植后管理和随访等,并考核优良,取得资格证书。3.本规范印发之日前,从事临床工作满10年,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3年单独开展FMT技术临床应用不少于50例,未发生与FMT相关医疗事故的,可免于培训。湖北消化系统菌群移植配型